前沿拓展:黃巖亞非牙科種植牙多少錢
“向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展覽現(xiàn)場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國古代藝術藏品不僅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其他和民族了解和研究中國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中國書畫對展覽的準備和展示都有極其苛刻的要求,原本就不多的展覽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更加令人期待。
中國書畫的特殊性,使得相關主題展從籌備到展示都有一定難度。一般常設展廳都會在一個月或幾個月內(nèi)更新一次,而一些沒有條件的場館則甚少拿出來給大家觀賞。中國古代書畫所用的材料包括宣紙、綾、絹、墨、顏料等有機物,對時間、空間、濕度、溫度、光線等都有著相對苛刻的保存和展示條件。例如,光照太強會褪色,時間久了纖維老化斷裂,連裝裱的糨糊也會因為濕度大容易霉變和蟲蛀。這也是為什么每次中國藝術展都會受到極大關注的原因。疫情期間,一些在海外舉辦的中國藝術展線下展廳不得不暫停開放,我們只好來一次錯位的時空之旅。
數(shù)字技術下的“筆墨精微”
時隔5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又一次拿出館藏的中國書畫精品來慶祝建館150周年。隨著疫情暴發(fā),慶祝活動全部取消。此次“筆墨精微——中國書畫名品展”的上半場展出不得不在3月中止,8月底博物館重啟之后,該展延遲到11月結束,而本應持續(xù)到明年的下半場展出的開展時間似乎遙遙無期。
本次展覽計劃展出的文物不及5年前紀念亞洲部成立100周年展覽的1/4,時間從11世紀至18世紀共40件。但這次的重點在于放大的細節(jié),采用數(shù)碼技術放大的圖像與原稿并排展示,這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潮流。大都會博物館是世界上早一批將自己的藏品完全數(shù)字化并免費提供給世界各地觀眾學習和研究的博物館,而此次展覽正是發(fā)揮了這項優(yōu)勢。對于一些稀有且不易保存的文物來說,數(shù)字放大一方面減少了對這些文物的移動和損害,另一方面也讓觀者可以進一步走進藝術品,探索其中未知的世界。5年前在觀展時,筆者拍攝很多細節(jié)圖,此次因疫情身雖不能至,但還好大都會網(wǎng)站公開了這些展品的高清細節(jié)圖。策展團隊的初衷是希望帶領觀者進入中國古代書畫傳承的方式,就是多看、多學、多臨摹,這和之前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建立沙龍讓畫家臨摹學習一脈相承,只不過中國書畫收藏和展示的特殊性,以前只有極少數(shù)人可以站在書畫作品前學習,而現(xiàn)代技術無疑讓更多的人有了機會。
明清書畫中的“親友交游”
今年同樣迎來150周年建館紀念的還有波士頓美術館。這里同樣有準備充分、后續(xù)展覽又遙遙無期的中國藝術展。去年秋天上海博物館舉辦“萊溪華寶——翁氏家族舊藏繪畫展”的同時,大洋彼岸的波士頓美術館就遙相呼應舉辦了“翁氏家藏精品展第一期:親友交游”展。但沒想到3月12日波士頓美術館因為疫情被迫暫時關閉,計劃于2020年8月9日結束的展覽中止了。
此次展覽是波士頓美術館于2018年接受翁氏家族翁萬戈捐贈后的第一期展覽,也是該博物館歷史上大的一批中國藝術品捐贈。翁萬戈是翁同龢的玄孫,此次捐贈的書畫傳承六世,共183件。第一期共展示19件明清重要畫家的藝術品,包括王翚和陳洪綬的真跡。展覽的主題是“親友交游”,沈周的《蘇州山水冊頁》記錄了畫家與朋友在家鄉(xiāng)游歷山水的經(jīng)歷,文征明寫給妻兒的家書的風格是在其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中很少見到的。同時還展出有翁萬戈先生于1990年創(chuàng)作的《萊溪居雅聚》,描繪了與6位中國藝術史學家在家中聚會的場景,同樣也是探討朋友與家人之間關系的主題。作為世界上收藏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為重要的博物館之一,波士頓美術館在重啟后也并沒有延續(xù)該展覽的計劃。
“向往自然”:
風景中的東方禪味
9月11日,瑞士里特貝爾格博物館終于迎來了計劃于今年2月開幕的“向往自然:解讀中國藝術中的風景”展覽,并計劃持續(xù)展出至明年初。通過藝術品形象地展示東方異于西方的哲學觀一直是中國古代藝術品展覽的主要議題,此次也不例外,以不同時代的繪畫作品講述中國古人和當代藝術家是如何傳承道法自然的。90余件繪畫、錄像和裝置藝術作品,從沈周到文征明,從黃賓虹到傅抱石,從黃巖到楊泳梁,時間跨越6個世紀。同時,配合繪畫中的文本解讀,讓藝術家和藝術評論者能自己發(fā)聲。此次展覽中有龔賢的《千峰萬壑圖》、梅清的《宣城奇景圖》、李可染的《無限風光在險峰》,還有當代藝術家黃巖的《中國山水紋身系列之七》和楊泳梁的《蜃市山水系列》。
位于瑞士蘇黎世的里特貝爾格博物館是瑞士大的藝術博物館之一。它大的特點就是不展示歐洲藝術,藏品主要來自亞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古代和當代藝術。1954年,表現(xiàn)主義畫家約翰·伊登擔任第一任館長,他是中國文化的忠實粉絲,甚至在擔任包豪斯藝術學院老師的時候,他還會讓學生學習老莊哲學和氣功冥想等,難怪博物館展廳少了鬧騰騰的中國風審美,處處彌漫著一股東方禪味。
“盤子上的中國”:
回歸器物的實用價值
“盤子上的中國:中國古代飲食器皿展”和“古代酒器——中國古代飲食器皿展”是英國巴斯東亞藝術博物館與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合作研究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成果展。如今兩個展覽都因疫情停止,只能在網(wǎng)上觀看學者們制作的視頻。
這個展覽使得這些收藏于博物館中的藝術品回歸其曾經(jīng)的實用價值,這是有趣的嘗試,讓觀者以全新的視角探索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的物質世界。展覽涵蓋了約公元前2000年中國新石器時代后期至19世紀的藝術品,包括玉器、青銅器、漆器、瓷器和玻璃制品等。其中倫敦大學文萊畫廊的展覽包括了11個相互關聯(lián)的部分,解釋了中國文化中食品和藥品之間的模糊界限、器皿在宗教和儀式中的重要性、墓葬中的食物和飲品、用于盛放葡萄酒和茶葉的不同容器,以及與飲食相關的特殊裝飾和設計。
相對于古代書畫的收藏和保存門檻,西方博物館對中國器皿的收藏規(guī)模龐大,不僅是博物館,私人收藏也頗豐,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瓷器等器物源源不斷注入歐洲,有些作為日用品,有些用作裝飾。然而,他們對中國瓷器以及其他材質的日用器皿的實際用途并不知曉,甚至中國人自己也不一定了解。因為對于西方的觀眾來說很難將它們與之使用的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同樣,當我們欣賞西方古代器皿的時候也往往會脫離了它的功用。因此,這次展覽旨在探討那些作為藝術品的鍋碗瓢盆原本的實用價值,是一場不可多得的學術研究型展覽。例如,展出的明永樂景德鎮(zhèn)產(chǎn)甜白瓷高足碗,這晶瑩剔透的瓷碗其實是寺廟中用來供奉佛像的盛油、酒、水或水果的器皿。這種外觀如綿白糖般的瓷器創(chuàng)燒于明早期的永樂年間,而用白色器皿供奉佛像則傳承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明朝的統(tǒng)治者流行定制甜白瓷賞賜給西藏和蒙古貴族作祭壇之用。
在疫情的影響下,世界范圍的旅行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被擱置。如今,隨著各個和地區(qū)的努力,許多美術館和博物館相繼重啟,但主要還只是滿足本地居民的需要。盡管一方面很多展覽暫停或者取消打亂了原本的計劃和周期,但另一方面,那些異國藏品和滯留于海外的展品也能暫時實現(xiàn)不出國境就能領略異國風情的愿望。希望疫情盡快過去,美術館和博物館蟄伏后有更多更好的展覽。
張琪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中國文化報
拓展知識:黃巖亞非牙科種植牙多少錢
還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點擊 【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