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拓展:牙齒矯正的年齡18

一般佳的矯正年齡是在11-16歲,但是隨著技術的改進,相關的醫(yī)學越來越發(fā)達,正畸是不分年齡的,有40多歲來做調節(jié)的,只要選擇適合個人的矯正方案,果都是不錯的。所以,即使是25歲要想矯正牙齒也是可以的。

2021年11月9日,中國教育部對全國政協(xié)《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進行答復,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引發(fā)了全網熱議。

一年過去了,以“篩查”為首的一系列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進展到哪一步,是所有人關心的問題。本文將結合這方面的國際經驗,談談篩查的意義和其后應當跟進的工作。

早在1948年,WHO就提出了健康的三維概念: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的虛弱現象,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完滿狀態(tài)。心理健康的地位不亞于身體健康,良好、完善的心理健康干預體系,是國民公共衛(wèi)生體系和預防醫(yī)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抑郁癥

是自己說有就有的嗎?

青少年抑郁癥的常見癥狀(作者漢化)。圖片來源:Verywell

無論是成年人罹患的抑郁癥還是青少年抑郁癥,其診斷依靠于特定癥狀的組合,一定的嚴重程度,足夠的持續(xù)時間,加以專業(yè)醫(yī)生的客觀評價,不能僅依據其中一個或幾個癥狀就懷疑自己患病的可能性。如果有疑慮,也不要僅依靠自行查閱相關專業(yè)資料,請及時尋求家人和專業(yè)人員的幫助。

首先我們要區(qū)分抑郁情緒(depressive symptom)和抑郁癥(clinical depression)。前者是指抑郁的癥狀,后者是指臨床意義上的抑郁。

面對困境、挫折、威脅、失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消極、低落、沮喪。這些情緒并非沒有意義,相反,它可以被看成是一種能力,是我們的身體正在說“不”。就像痛覺,雖然不受歡迎,但實際是在從生理上發(fā)出“不”的信號,讓我們盡量遠離潛在的危險;負面情緒也可以讓我們向困境、挫折、威脅、失敗示弱,從無法達成的目標中抽離,從而保存自己的能量,并迫使我們進入更舒適、更的環(huán)境中繼續(xù)生存[1][2]。

通常來講,這些負面情緒持續(xù)時間不會太長,當誘因消除或人體自我調節(jié)之后,負面情緒可以完全消失。但如果負面情緒持續(xù)存在,逐漸加重,難以控制,這時我們就有罹患抑郁癥的可能。

形象地來說,一個人有抑郁情緒,相當于“我有一點餓”,“吃點東西”就好多了;抑郁癥則相當于“長時間的饑餓讓我身心交瘁,卻沒有進食的欲望”,這種時候光靠自己“吃東西”也許不會有果,需要醫(yī)療手段干預,協(xié)助康復。

在臨床上,根據病因、誘因、表現等方面,抑郁癥有不同的定義和分類。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5版(DSM-5)主要定義了兩種抑郁癥,一種叫重性抑郁障礙(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也稱為“單相抑郁癥”;而一種是雙相情感障礙的抑郁相(depressive phase of bipolar disorder),換句話說,是另一種精神疾病的兩種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我們日常所聽說的抑郁癥,通常是單相抑郁癥,DSM-5里的診斷標準為:持續(xù)至少2周的情緒低落狀態(tài)或對周圍事物喪失興趣或愉悅感,并同時包含以下所列舉的4種或4種以上的癥狀:體重或食欲的顯著變化(非刻意控制的);思維、舉止緩慢;疲勞或精力不足;自感毫無價值或過于內疚;無法集中注意力或猶豫不決;反復出現的自殺傾向[3]。

抑郁癥的常見類型(作者漢化)。圖片來源:Verywell

抑郁癥的發(fā)病原因較為復雜,涉及遺傳、環(huán)境、個體等多方面因素,且在不同抑郁癥患者身上,每一方面因素所占比重完全不同。但從結果上看,目前接受度較高的一種理論是:大腦中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中的一種或幾種神經遞質傳遞紊亂導致了抑郁癥。臨床上經典的抗抑郁藥也大多數作用于這三種神經遞質的相關通路[4]。

不過,從臨床上來講,抑郁癥是完全基于癥狀來診斷和評估的一種疾病,目前尚無良好的生理生化檢驗可供輔助診斷。網絡上有很多抑郁癥的自測量表,主觀性較強,偏差較大,結果其實并不準確。更準確的方式是通過兩名以上的精神心理??漆t(yī)生對前來就診的患者進行訪談、評估、打分,然后綜合判斷。

雖然抑郁癥是一種精神心理障礙,但它的表現遠不于精神心理方面,患者的主訴可能涉及各個器官,可以有頭暈頭痛、失眠乏力、嘔吐便秘、任何身體部位的疼痛等等。這種情況稱為“軀體化”。

我國的心理健康

目標與現狀

2015年,我國有1.73億人受到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其中抑郁癥患者達到了9500萬,患病人數已經超過癌癥,抑郁癥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第二大疾病[5][6]。這一年,我國多部門協(xié)作下發(fā)《全國精神衛(wèi)生工作規(guī)劃(2015—2020年)》,其總體目標是健全完善與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精神衛(wèi)生預防、調節(jié)、康復服務體系,基本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衛(wèi)生服務需求 ,其中特地指出,抑郁癥調節(jié)率要在當時的基礎上提高50%[7]。

2019年,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印發(fā)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也特別強調了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和政府應采取多項措施,正確認識、識別、應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8]。

情況似乎仍在惡化。

2019年發(fā)表在《柳葉刀·心理醫(yī)學》上的一個橫斷面研究顯示,1993年我國僅有1.4%的人會出現心理問題,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是16.6%[6]。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遭遇的心理應激因素日益增加。我國有1.9億在學兒童和青少年,2800萬大學生,對于他們來說,學業(yè)要求日益增高,同齡競爭越來越強,而學生基數如此之大,讓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規(guī)模難以想象。

《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19-2020)》指出,我國青少年抑郁癥檢出率為24.6%,重度抑郁為7.4%,這意味著一個40人的高中班級,可能有整整10位同學患上抑郁癥,其中有3個人是重度抑郁。

一項覆蓋我國多農村地區(qū)近千人的統(tǒng)計調查顯示,超過70%的學齡前兒童(3-5歲)存在各種程度不同的心理問題,包括注意力障礙,交際障礙等[6]。這一數字不僅遠高于任何之前的統(tǒng)計,也高于其他和地區(qū)的類似研究。這個數字如此之高,不光由于調查覆蓋的心理問題范圍較廣,也由于城鄉(xiāng)生活教育水平差距加大,農村地區(qū)的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確實亟待改良。

整體來講,一方面,常見精神障礙及心理行為問題逐年增多, 但社會偏見和歧視廣泛存在,導致心理問題知曉率低,就醫(yī)率低;另一方面,我國精神衛(wèi)生服務資源十分短缺且分布不均,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體系也還未建立,我國精神衛(wèi)生工作仍然面臨嚴峻挑戰(zhàn)。

想解決一種疾病帶來的公共健康危害,第一步是盡可能發(fā)現人群里所有的患病者,也就是疾病的篩查。

抑郁癥篩查及處理:

國外經驗

雖然抑郁癥是一個古老的概念,但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抑郁癥的調節(jié)一直乏善可陳。由于并沒有足夠好的方法和藥物用于調節(jié)抑郁癥,抑郁癥患者的群體也沒有得到廣泛關注。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類藥物的研發(fā)和推廣,可算是精神類藥物發(fā)展史的一座里程碑。與當時已有的所有其他抗抑郁藥物相比,SSRI副作用少,果更好,極大推動了抑郁癥的調節(jié)。當一款好藥開始廣泛使用,下一步自然是盡可能鑒別出所有能從新療法中獲益的患者。

然而,當時已有的抑郁癥篩查量表果參差不齊,且操作繁瑣,缺乏簡便的方法,不同方法結合起來還很容易得到讓醫(yī)生困惑的結果。直到1999年,一篇發(fā)表在JAMA雜志上的文章報道了“PHQ-9”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讓患者對自己的癥狀給出主觀而粗略的評分,當總分大于10分時,就要考慮進一步的專業(yè)診療干預。這項研究大大增加了抑郁癥檢出的準確度,讓抑郁癥篩查有了實際操作的可能。至今,PHQ-9量表仍是一個有的篩查工具(表1)[9]。

表1:PHQ-9量表。圖片來源:http://m.medsci.cn/scale/show.do?id=291e1050f3

基本解決了篩查方法的問題后,如何處理篩查陽性人群,成為了第二個待解決的問題。后續(xù)的一系列研究發(fā)掘出解決這一問題的4個重要因素[10]:

1、有充足臨床證據支持的指南,

2、對患者群體進行充分教育,

3、有心理醫(yī)學專業(yè)從業(yè)者參與,

4、實行個體化管理。

2002年,美國預防性服務特別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開始推薦抑郁癥的廣泛篩查,但前提是有一個成熟的、可以提供有調節(jié)和隨訪的系統(tǒng)來支持篩查。他們認為當時的PHQ-9量表雖然可以用但還不夠好,而且篩查后的患者管理完全缺乏經驗。盡管如此,在他們的倡導下,基層的精神心理從業(yè)人員開始關注篩查以及篩查后的工作[10]。

還有新的問題。雖然一批心理科醫(yī)生都承認,嘗試篩查和相應管理確實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商業(yè)醫(yī)療保險不把精神心理疾病調節(jié)的費用納入賠付范疇,阻擋了大多數本可以自覺參加篩查的人。為了促進精神心理疾病進保險,一大批研究開始關注抑郁癥的調節(jié)對公共健康的價值。比如抑郁癥會導致一些慢性并發(fā)癥,間接增加醫(yī)療投入,以及會讓公司花更多的錢來支付員工的醫(yī)療保險等等,這些研究直接促成了抑郁癥調節(jié)進保險。

2016年,美國預防性服務特別工作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下發(fā)公告,總結了過去十余年在抑郁癥篩查和診治方面取得的進展,得出的結論是篩查加調節(jié)的工作可以降低成年人的抑郁癥患病率,顯著緩解患病群體的癥狀。

根據不同的年齡段,他們做出了幾方面的推薦。

1. 成年人(年齡≥18歲):

有充分臨床證據表明,對這一群體進行抑郁癥篩查和后續(xù)調節(jié),收益大于危害。篩查工具眾多,主要工具仍為之前提到的PHQ系列量表,但篩查的合適頻率并未確定。

篩查結果有異常的成年人應由專業(yè)人員進行額外評估,確定抑郁癥是否存在、嚴重程度以及其他共?。ǔ艘钟舭Y還存在其他精神心理疾?。?/p>

終確診為抑郁癥的患者,應該接受成熟、系統(tǒng)的藥物調節(jié)和心理調節(jié)。

2. 青少年(年齡在12到18歲之間):

推薦程度與成年人類似。篩查工具主要為青少年的定制化表格PHQ-A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考慮到精神類藥物的性問題,在調節(jié)方面,僅有氟西汀被批準用于調節(jié)8歲以上的患者,依他普侖被批準用于調節(jié)12-17歲的患者。

對于存在患病高危因素的青少年來說,反復篩查可能會有一定的益處。

3. 兒童(年齡≤11歲):

對于兒童來說,現有的所有臨床證據不足以支持任何推薦。

抑郁癥的調節(jié):

分工和配合

目前臨床上調節(jié)抑郁癥常用的是藥物調節(jié)和心理調節(jié),對于60-70%的患者來說,初期的藥物調節(jié)堅持1-2個月會讓癥狀有緩解。癥狀完全改良之后,仍需進行1-2年或更長時間的穩(wěn)固調節(jié),遵醫(yī)囑根據病情可以考慮減少藥量。癥狀嚴重的,可以選擇電抽搐調節(jié)。具體選擇何種藥物、何種療法,在此不詳細展開,應遵從正規(guī)醫(yī)院精神心理科醫(yī)生意見。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有潛力的療法仍處于研究階段,如DBS起搏器,可以將脈沖發(fā)生器植入腦內,釋放弱電脈沖,刺激腦內相關核團,改良抑郁癥狀[11]。用傳統(tǒng)藥物調節(jié)抑郁癥雖然大都可以緩解癥狀,但都有需持續(xù)服藥、服藥時間長、不良反應大、停藥后復發(fā)風險高的特點。而近五年內,一些研究關注用致幻劑調節(jié)抑郁癥的可能性,有一定潛力解決傳統(tǒng)藥物存在的問題[12],但仍不排除會有成癮性等其他副作用。

抑郁癥的調節(jié)手段(作者漢化)。圖片來源:Verywell

在歐美等發(fā)達和地區(qū),抑郁癥的研究和調節(jié)分工較為復雜,不光和地區(qū)之間差別很大,一個內不同行政區(qū)的規(guī)定也會有區(qū)別。

大致來講,精神科醫(yī)生需從醫(yī)學院拿到醫(yī)學博士學位,經歷長時間的專科臨床實習,是精神疾病調節(jié)的主力??瓢喑錾碜屗麄儗裥睦砑膊〉乃幬镎{節(jié)和心理調節(jié)更有把握。其中,婚姻和家庭調節(jié)師(Licensed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也有長時間的臨床經驗,只不過對抑郁癥的調節(jié)會同時兼顧配偶、家庭關系等,讓更多的人參與到調節(jié)過程中。

心理學家則是從心理學專業(yè)拿到相應學位。他們既可以在心理學不同的亞專科方向潛心搞科研,也可以兼任心理,成為心理療法的重要一環(huán)。但他們的臨床經驗較少,通常沒有處方權,不能開藥。

精神心理疾病的發(fā)生與生活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社交關系息息相關。一些人認為,基于個體的調節(jié)在相當一部分情況下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沒有看到事情的全貌。相比而言,社會工作者沒有相關的醫(yī)學專業(yè)背景,但他們在基層工作,對居民的社區(qū)環(huán)境和生活需求更了解,職業(yè)定位是幫助患者跟社區(qū)建立起聯(lián)系,可以提供簡單而及時的心理支持[13]。總體來說,患者可以尋求的幫助較多,不同的需求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雖然以上職業(yè)我們國內同樣也有,但數量少,普及度低,絕大多數人可能只在新聞或電視里看過,甚至都沒有聽過,在需要心理支持時,也不會第一時間想到去尋求專業(yè)人員的幫助。另一方面,這類職業(yè)的收入和社會認可度低,職業(yè)幸福感差,難以成為擇業(yè)。要建立一個分工明確的、患者可以輕易接觸到的調節(jié)體系,仍然任重道遠。

抑郁癥篩查:

應知盡知,一定好嗎?

廣泛篩查任何一種疾病,都不能只考慮“治病”本身,而要綜合考慮篩查的投入和回報比,篩查的社會影響,以及篩查后的疾病管理等等。這是因為,篩查本身也有弊端。標簽化、病恥感、對結果的解讀和后續(xù)的處理是至關重要且需要權衡的問題[14]。

對青少年進行抑郁癥篩查,要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是,如果在篩查中發(fā)現異常,怎樣用合理的、可被孩子和家長接受的方式提出來,進行下一步診斷和處理。

在抑郁癥沒有完全去污名化的今天,隱私保護無疑是極其重要的。競爭高度激烈的環(huán)境,伴隨著信息傳遞不受個人掌控的風險,導致任何一個負面標簽都有可能讓人敗下陣來,遭受就業(yè)、升學、社交上的歧視。這對于已經處于抑郁狀態(tài)或罹患抑郁癥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做好知情同意,規(guī)范篩查流程,安排好家長、老師、專業(yè)人士的角色分配,才有希望將篩查過程優(yōu)化至可以推廣的程度。

另外,服用精神類藥物,往往伴隨著嚴重的不良反應,如癥狀加重、自殺風險提升等等。對于青少年以及更小的兒童來說,關注早期使用精神類藥物的臨床研究并不多,服藥的收益和風險仍缺乏確鑿的循證醫(yī)學證據。因此,對這類人群的用藥在寫進診治指南之前,需要更加嚴格的驗證。

同時,所有參與篩查的人都要認識到,篩查不意味著診斷。

“診斷”意味著確認某種疾病的存在與否,而“篩查”只是把人群中有可能罹患這種疾病的個體挑選出來,進行更準確的進一步檢查和“診斷”。抑郁癥的診斷,并非僅靠一兩個簡單的量表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至少一個專業(yè)人士進行客觀和主觀的綜合評估。我國人口眾多,就算篩查作為體系的“前端”得以實現,進一步診斷和調節(jié)作為體系的“后端”,還需要足量的醫(yī)療資源儲備。截至2017年底,我國共有精神科執(zhí)業(yè)(助理)醫(yī)師3.34萬,心理調節(jié)師、醫(yī)務社工、心理數量也在逐年增加,但相較于巨大的人口基數,這一數字并不樂觀。

后,篩查不應該僅僅是篩查。一次篩查的意義有限,就算篩查沒有發(fā)現問題,能引發(fā)抑郁癥的社會因素和人文因素也許仍然存在。所以,抑郁癥篩查同時也應該是一種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在測試的同時,可以在學生和家長心中植入“心理健康不亞于身體健康”的種子,讓大家在學習和生活中共同關注和警惕抑郁癥的苗頭,防患于未然,治病于未病。

展望

我們不得不認識到,篩查也許并不是解決問題的終手段,只是在一定階段不得不采取的補救措施。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挫折教育、親密關系教育、職業(yè)發(fā)展教育,與長久缺失的兩性教育一樣不盡人意,就算是在我國的大學里都沒有必修的心理教育課程,僅設置了選修課。而對于個人發(fā)展來說,這類課程相較于專業(yè)教育,重要性只高不低。舉例來說,如何妥善處理不同學業(yè)階段的心理落差?當自己的想法與家長的想法發(fā)生嚴重沖突時該怎么辦?當第一段親密關系以失敗告終后,如何迅速從低落中走出來?即將畢業(yè)的學生群體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道路?……在這林林總總的問題中,任意一個都可能是心理健康的攔路虎,是誘發(fā)抑郁癥的高危因素。大多數青少年(包括兒童)在遇到以上情景時,很難擁有足夠的能力去妥善應對,也無法在適宜的時機去尋求有的幫助。因此,比篩查更重要的,是預防。

盡管如此,抑郁癥的篩查,我們已比發(fā)達晚了接近20年。

2021年11月,我國教育部對全國政協(xié)《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止措施的提案》進行了答復,其中明確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將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升到空前的高度[15]。但對抑郁癥篩查的重視僅僅是一個態(tài)度,一個起點,建立起一個以青少年為起始,覆蓋預防、篩查、早診、調節(jié)的心理健康體系,才是終目的。這一過程并非個人努力可達,需要的是整個群體的共同關注。道阻且長,在此之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了解、幫助和建議。

參考文獻:

[1]Bledow R, Schmitt A, Frese M, Kühnel J. The affective shift model of work engagement. J Appl Psychol. 2011 Nov;96(6):1246–57.

[2]Forgas JP, East R. On being happy and gullible: Mood effects on skepticism and the detection of deception. J Exp Soc Psychol. 2008 Sep;44(5):1362–7.

[3]Depression Definition and DSM-5 Diagnostic Criteria [Internet]. [cited 2021 Dec 9]. Available from: http://www.psycom.net/depression-definition-dsm-5-diagnostic-criteria/

[4]Disner SG, Beevers CG, Haigh EAP, Beck AT. Neural mechanisms of the cognitive model of depression. Nat Rev Neurosci. 2011 Jul 6;12(8):467–77.

[5]The Lancet. Mental health in China: what will be achieved by 2020? Lancet. 2015 Jun;385(9987):2548.

[6]Huang Y, Wang Y, Wang H, Liu Z, Yu X, Yan J,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Mar;6(3):211–24.

[7]《全國精神衛(wèi)生工作規(guī)劃(2015-2020年)》解讀_政策法規(guī)解讀_政策_中國政府網 http://www.gov.cn/zhengce/2015-06/18/content_2881440.htm

[8]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1907/e9275fb95d5b4295be8308415d4cd1b2.shtml

[9]Spitzer RL, Kroenke K, Williams JB. Validation and utility of a self-report version of PRIME-MD: the PHQ primary care study. Primary Care Evalu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JAMA. 1999 Nov 10;282(18):1737–44.

[10]Culpepper L. Does 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improve outcome? Curr Psychiatry Rep. 2012 Aug;14(4):345–52.

[11]Krauss JK, Lipsman N, Aziz T, Boutet A, Brown P, Chang JW, et al. Technology of deep brain stimul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 Nat Rev Neurol. 2021Feb;17(2):75–87.

[12]Perkins D, Sarris J, Rossell S, Bonomo Y, Forbes D, Davey C, et al. Medicinal psychedelics for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 Advancing research of an emerging paradigm. Aust N Z J Psychiatry. 2021 Dec;55(12):1127–33.

[13]http://www.apa.org/ptsd-guideline/patients-and-families/psychotherapy-professionals

[14]Final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Depression in Adults: Screening | United State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force [Internet]. [cited 2021 Dec 18]. Available from: http://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uspstf/document/RecommendationStatementFinal/depression-in-adults-screening

[15]關于政協(xié)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3839號(教育類344號)提案答復的函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twys/202111/t20211104_577685.html

(返樸、科普中國)

拓展知識:牙齒矯正的年齡18

18歲做牙齒矯正當然來得及,牙齒矯正是不受年齡限制的,矯正牙齒推薦選擇廈門登特口腔醫(yī)院,廈門登特口腔醫(yī)院是一所提供多方位口腔服務的高端牙科連鎖組織,值得信賴?!军c擊此處了解更多】

牙齒矯正手術的詳細過程為:
1、拍攝全口曲面斷層片和頭影測量片,并拍攝口內、口外、張口、閉口照,結合觀測模型進行病例分析,確定矯治方案。
2、發(fā)生上下頜前突及嚴重擁擠時,需要拔除智齒及第1-2前磨牙。
3、在牙齒唇側粘接托槽及頰面管等,按照從細到粗的順序將鎳鈦弓絲結扎固定在托槽及頰面管處,牽引牙齒逐漸移動,刺激牙槽骨發(fā)生生長改建。
4、換用不銹鋼絲關閉剩余間隙,調節(jié)上下牙齒的咬合關系。
5、拆除矯治器,戴保持器1-2年,防止牙齒移位。

想要了解更多關于牙齒矯正的相關信息,推薦選擇廈門登特口腔醫(yī)院。廈門登特口腔醫(yī)院是一所提供多方位口腔服務的高端牙科連鎖組織。診斷室的光源透亮,溫暖溫馨。單人間單獨診室病人隱私,每一臺醫(yī)治牙床都處在一個相對單獨的空間,不僅有醫(yī)院的干凈整潔,又有家的舒服溫暖,用心構建了輕輕松松、高品質的診療氣氛,得到廣大患者一致好評。
你才剛剛成年,完全可以的。雖然說牙齒矯正的佳年齡段是在9-13歲的青少年,但從理論上來講,只要你的牙齒牙周是健康的,不管你年齡如何,都是可以做矯正的,只是矯正時間會相對來說比未成年人的時間稍長,成人矯正一般在一年半到兩年左右,也可能更長,據個人牙齒復位和牙槽骨吸收情況而定。 肯定不會痛的,牙齒矯正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持續(xù)加力的過程,一般不會有痛感,建議你可以去就近口腔醫(yī)院咨詢了解一下。 希望能幫到你。
恰好合適,12歲到15歲是佳年齡,18歲也可以的,牙齒矯正多會產生不適感,疼的話完全說不上啊~放心去做吧,不然影響了臉型就虧大了
一般矯正佳時機是十二到十六歲左右,十八歲也可以時間長些,是可以矯正的,具體的可以去醫(yī)院咨詢下,醫(y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給你相應的建議

還有其他疑惑?想了解更多?可以點擊 【在線咨詢】